电影 澄沙之味 第1集

简介

河濑直美 树木希林永濑正敏市原悦子内田伽罗水野美纪浅田美代子仲野太贺 电影 日本 2015 查看整部剧情
故事发生在一间名为“铜锣之春”的铜锣烧专卖店里,千太郎(永濑正敏 饰)是这里的店长,曾经,他有过一段十分灰暗的过往,如今,他将不堪回首的回忆深深的埋葬在心底,安安心心,只做一介卖铜锣烧的小贩。 某日,一位名叫德江(树木希林 饰)的老人来到了店铺,声称自己是来应聘做店员的,然而,小小的铜锣之春里并不需要店员,千太郎从一开始就打算拒绝德江。然而,德江拿出了自己制作的红豆馅,品尝过后,千太郎被馅料的美味所震惊了,就这样,德江成为了店里的一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有关德江的不利传闻在小镇上蔓延开来,甚至影响到了店铺的经营。 一位导演的影像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,但恐怕没有哪一个比用镜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导演的想法与思考。以此点看,是枝裕和遭遇危机。这是颇为令人惋惜之事,是枝裕和浑身透散着讲故事的天赋,但更多情况是止步于此。如果说,处女作《幻之光》还尝试从小津(空间处理)与侯孝贤(凝视目光)的师承下摸索自己的影像风格,那么到近来的几部作品,已经越来越倾向于“故事”本身,而不再是影像探索。从《步履不停》到《空气人偶》,或从《空气人偶》到《奇迹》,虽然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讲故事的灵气,但用镜差别之大,恐怕让人恍然以为是不同导演出手。而近来的两部作品《如父如子》和《海街日记》,虽然饱受赞誉,但其“讲故事”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质疑。一位导演如果被评价为“适合拍电视剧”,是非常受辱的。 相反,自处女作《萌之朱雀》起,河濑直美便建立起自己的影像美学。这是一种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美学体系:人与自然的观照,佛教中了悟生死的教义。反映在镜头使用上,则是一种贴着物像的微移。我曾经将这种镜头认定是模拟一个未经人事便不幸夭折的孩子视角,对应着流露出无知与新奇的晃动的特写镜头,现在恐怕得做些修正。它同样可能出自一种植物(或自然物)视角,一位了悟生死的耄耋老人的视角。总之,这一视角异于常人的感知,因而可以称为构筑空间-影像的基础。这也许解释了河濑直美电影里总会出现的这些元素:人的去世(生与死的无常)、大自然(树、风、光)以及借此传达的人生奥义(而不是一种相反的逻辑)。由于最后一点的过度放大,因而成为河濑直美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。观众厌恶“说教”,但我们反对的是毫无源头或根据不大的“说教”。黑泽明的电影诚然很“说教”,但我们愿意“忍受”,因为影片质量实在太高了嘛。一位导演尝试在自己的电影中传达自己的思考,这实在无可厚非。但过头了,确实值得批评。在此,不为河濑直美辩解。 反映于这部《澄沙之味》中,明显的是导演为了加进观点导致结尾过度拉长。倘若故事止于男人与女孩再次前往探望老人因而得知老人去世,那些被珍藏的餐具被转交于他之时——而不是通过录音让老人再次献声向观众“说教”,也没有必要加上其中看起来很虚的自然镜头,最后的公园叫买更不必要——整个故事显然会好很多。剧本的前大半都是优秀的,使用的一些伏笔、省略、暗语都让故事在影像中的真实讲述增色不少。比如,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为了与老人来做豆沙那天的早起做对比;男人的失意一开始被隐藏了,直到最后通过念出给老人的信才抖露出来;而他与女孩的关系,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:那包带回家的残品揭露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,但男人是否女孩母亲是否曾经夫妇却不可判断。当然,最棒的处理自然是发生在男人与老人之间的感情,这种感情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知遇之恩,但又未曾达到母子间的亲情。对男人而言,老人既是教他做红豆馅的恩人,同样也是需要被“驱逐”的麻风病人。这一发生在男人身上的两难处境,通过他所作出的抉择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,同样也向观众树立起自己的形象。这一笔“法哈蒂式”的处理对于整部电影是卓有成效的。同样,通过磨难的一次次来临与克服来让人物成长的叙述模式,也因为平泛的处理而非设置剧烈冲突,让故事的味道与深意一层层渗透出来。 获奖情况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 (2015) 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(提名) 河濑直美 第3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 (2016) 最佳女主角(提名) 树木希林 第10届亚洲电影大奖  (2016) 最佳男主角(提名) 永濑正敏 第40届报知映画赏  (2015) 最佳女主角 树木希林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  (2016) 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(提名)